
“双十一”即将到来,各大平台和商家纷纷通过促销活动、直播带货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购物,想必不少人都已经摩拳擦掌。消费者在享受价格优惠的同时,也曾遭遇过虚假宣传、先涨后降、虚构“原价”等问题。面对火热的购物氛围,华南理工大学保卫处提醒您:
“双十一”网络购物
科学选择 理性消费 谨防诈骗
一、网购风险应知道
由于网络购物存在于虚拟的消费环境中,即使目前已有许多法律法规、消费协会保护消费者的权益。但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商品服务方面信息不对称是难以避免的,网络购物仍存在以下风险:
(一)网购安全需谨慎
🔹一定要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,选择证照资质齐全、信用良好的网购平台,切勿选择首页没有列出互联网信息备案、营业证照及其他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资格证件等信息的网购平台。
🔹平台官方渠道的网站、APP或小程序等购物,注意账户信息安全,妥善保护好各类账户密码。
🔹切勿通过有不安全警示的网站、二维码支付,留心非自营平台的高额返利、红包、中奖付费等链接,谨防信息泄露资金账户被盗。
🔹一旦发现账户或银行卡被盗刷,不要慌张,立即逐一拨打网购平台、发卡银行、支付平台等售后电话冻结账户。

(二)网络宣传与实物不符
由于网络平台销售商品主要通过图片及视频直观展示商品信息,一些网店经营者通过技术手段对商品照片和视频进行加工,或在拍摄时主要展示商品较为完美的一面,致使商品信息失真。

(三)七日无理由退货受限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赋予消费者对网购商品(性质特殊的4类商品除外)实行七日无理由退货,而一些网店经营者不区分所售商品性质,单方面声明所售商品不接受七日无理由退货,使消费者权益形同虚设。

(四)商品提价打折有水分
一些网店经营者为了在购物节和大型活动中吸引消费者,通过虚假提高商品原售价,再以打折为噱头搞促销。

(五)售后服务难以保障
售后服务难,是部分网购消费者的直观感受,相对于实体店消费,网购消费者与经营者双方相距较远,获得售后服务有一定困难。一些经营者宣称的全国联保,却因网点布局少无法就近或上门售后,一些经营者要求消费者通过快递方式寄送商品进行售后处理。

二、大促、预售、满减
昏头脑
目前,市面上大约有100多种校园贷平台,大致分为三大种类: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,二是P2P贷款平台,三是传统电商平台。

很多平台的审核几乎形同虚设,为吸引学生贷款,这些平台皆打着“一分钟申请,一天下款”这样的口号。随机搜索四个校园贷的信息审核程序,都称只需要学生填写以下信息:身份证,学校,年级,学号,以及父母双方的姓名,联系方式等等。乍一看,好似审核程序挺严格的,但实际操作过的人反映,即使填写别的同学的个人信息,只要确有其人,就不会被发现。手续简单背后是一个个的坑。

“小广告每次都说,手续简单快捷,甚至还会告诉你,不用抵押,直接用身份证就能申请贷款。”一些学生奔着手续简单就办理了贷款,根本没注意里面的条条款款。
特别是像双十一大促将至,校园贷的小广告也遍地都是,当许多同学被眼花缭乱的各大促销信息冲昏了头脑,一心想买买买手头闲钱又不足时,就会误入校园贷大坑。
真实案例:
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,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,申请网上贷款。随后,经过拆东墙补西墙,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,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,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。
三、理性消费攻略
“六要”应掌握
🔹一“要”理性选择,根据自身需要购买。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商品时增强目的性,选择自身需要和适用的商品。
🔹二“要”多比较,多留意备购商品信息。为防止掉入网店虚假促销的陷阱,消费者对自身选购的商品可通过多家网购平台、不同网店进行比较,做到货比三家、价比三家。
🔹“要”选择讲诚信、信誉高的商家,谨防受骗。消费者尽量选择大型、规范的网购平台和信誉度高的网店,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付款,特别要对以短信、链接、支付宝、微信等脱离平台的私下付款方式保持警惕,要与平台方多渠道进行核实,防止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。
🔹四“要”注意保留消费凭证,以利维权。消费者应跟商家多沟通,并注意保存相关沟通记录。在购物时,注意保存相关网页和付款凭证,索要发票,保留相关凭据,以利事后维权。
🔹五“要”先验货再签收。特别是购买贵重或易碎物品的消费者要注意在签收前开箱验货,确保与自己所购商品一致并完好无损后再签收。
🔹六“要”依法主动维权。一旦发生消费问题,可及时联系卖家处理或向网购平台投诉;如未能处理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委会举报或投诉;必要时,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。